轉載::::


  拈花微笑──漫談「禪宗」的緣起、傳承與真諦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立臺北師院語文教育系副教授


【緣起:拈花微笑】


    據《聯燈會要》卷一記載,在靈山會上,大梵天王以優缽羅花供養佛陀,至誠禮請世尊說法。佛陀拈花示眾,大眾都不解其意;唯獨大迦葉尊者,心領神會,破顏微笑,於是世尊當眾宣言:


      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 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   
     
付囑摩訶迦葉。


    禪,就在一枝花與一抹微笑間誕生了! 
   
儘管這則美麗的傳說不見於經藏,許多研究者對它多所質疑,但是千古以來,它卻傳誦於禪林而不絕。其實,禪的精神本就源於自心的妙悟,而不在於文字經典;然則,又有什麼經典比這則傳說更契合禪宗的本懷?


     
【傳承:一花開五葉】 
    相傳摩訶迦葉傳法於阿難尊者,其後歷經二十餘傳,由菩提達摩繼承衣缽。為了度化中土的眾生,梁武帝時,達摩渡海東來;然而,梁武帝與他的禪法並不相應,於是他一葦渡江,北上嵩山少林寺,在後山壁觀禪坐,時人稱之為壁觀婆羅門。


    達摩的衣缽傳給了慧可,而後慧可傳僧璨,僧璨傳道信,道信則傳法給弘忍。至弘忍時,中國的禪宗已經初具規模;然而,禪宗的建立,卻直到唐代的惠能才真正完成。在後世,惠能被稱為六祖,而達摩大師則被推崇為中國禪宗的初祖。


    惠能與神秀同出於弘忍門下,但是二人對修學的法門體會不同,於是禪宗分為南能、北秀二大派。南宗強調頓悟,北宗則主張漸修,二派弟子對於禪宗正統的論辯,在唐代曾經喧騰一時;最後,南宗取得正統的地位,北宗則逐漸式微。


    惠能之後,各代的禪師又分別依據自身的領悟,發展出風格迥異的宗派。其中,臨濟義玄建立了臨濟宗;溈山靈佑、仰山慧寂建立了溈仰宗;洞山良价、曹山本寂建立了曹洞宗;清涼文益建立了法眼宗;雲門文偃則創立了雲門宗。臨濟、溈仰、曹洞、法眼、與雲門五家,都傳承了達摩以來的禪法,故稱為「一花開五葉」。


    而在宋代,臨濟宗又分出黃龍慧南的黃龍派、楊歧方會的楊歧派;五家二派,即禪宗史上所謂的「五家七宗」。


     
【宗旨:花開見佛】


    禪宗以禪為名,然而,禪的真諦究竟為何?其實,禪本是梵文Dhyana音譯「禪那」的略稱,意譯為「靜慮」,原是佛法修行的法門之一,以心繫一境,進入定境為旨歸。至於禪宗所謂的禪,與禪那、禪定的意義,並不全然相同;它意謂著對本心自性的體證,或是對宇宙本體的頓悟。


    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;點出了禪宗和其他教派修行旨趣的不同。不以禮拜、坐禪、讀經等外在的修習形式為重,禪宗提倡以般若智慧向內觀照,直接參證自心真性。《六祖壇經‧機緣品》說:「但見本源清淨,覺體圓明,即名見性成佛」;一旦徹見覺體的光明圓滿,悟得自家的本來面目,即名為見性,而見性即成佛﹝佛者,覺也﹞。


    然則,成佛真正的意義,乃是尋回內在的真性,發現生命的實相。自性是破妄去偽的真,人格圓滿的善,亦是清淨莊嚴的美;見性,即是體證生命本然的和諧圓滿,亦是生命終極的安頓。


     
【家風:平常心是道】


    參禪是真理的追尋、終極歸宿的扣問,其本質是嚴肅的。然而,禪既以明心見性為旨歸,便不離當下這一念心,亦即不離日常的生活。


    誦經、靜坐固然可以參禪,運水、搬柴亦無非是修道。對禪師而言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道場;揚眉、瞬目、施棒、斥喝皆是示道。事實上,禪宗的特質是亦莊亦諧、動靜相參、世出世間不二的;也因此,呈現出精采而豐富的風貌。


    無門慧開禪師說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;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﹝《無門關》﹞若能契悟自性內蘊的清淨,在尋常飲水中,自有甘美,在春花秋月中,自見生命的富足。


    「日日是好日」,是禪家灑脫自在的生命風光!


Note: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因緣條件和合而生起。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